参与本项目,贡献其他语言版本的代码,拥抱开源,让更多学习算法的小伙伴们收益!
假设有打乱顺序的一群人站成一个队列,数组 people 表示队列中一些人的属性(不一定按顺序)。每个 people[i] = [hi, ki] 表示第 i 个人的身高为 hi ,前面 正好 有 ki 个身高大于或等于 hi 的人。
请你重新构造并返回输入数组 people 所表示的队列。返回的队列应该格式化为数组 queue ,其中 queue[j] = [hj, kj] 是队列中第 j 个人的属性(queue[0] 是排在队列前面的人)。
示例 1:
- 输入:people = [[7,0],[4,4],[7,1],[5,0],[6,1],[5,2]]
- 输出:[[5,0],[7,0],[5,2],[6,1],[4,4],[7,1]]
- 解释:
- 编号为 0 的人身高为 5 ,没有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
- 编号为 1 的人身高为 7 ,没有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
- 编号为 2 的人身高为 5 ,有 2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0 和 1 的人。
- 编号为 3 的人身高为 6 ,有 1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1 的人。
- 编号为 4 的人身高为 4 ,有 4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0、1、2、3 的人。
- 编号为 5 的人身高为 7 ,有 1 个身高更高或者相同的人排在他前面,即编号为 1 的人。
- 因此 [[5,0],[7,0],[5,2],[6,1],[4,4],[7,1]] 是重新构造后的队列。
示例 2:
- 输入:people = [[6,0],[5,0],[4,0],[3,2],[2,2],[1,4]]
- 输出:[[4,0],[5,0],[2,2],[3,2],[1,4],[6,0]]
提示:
- 1 <= people.length <= 2000
- 0 <= hi <= 10^6
- 0 <= ki < people.length
题目数据确保队列可以被重建
本题有两个维度,h和k,看到这种题目一定要想如何确定一个维度,然后再按照另一个维度重新排列。
其实如果大家认真做了135. 分发糖果,就会发现和此题有点点的像。
在135. 分发糖果我就强调过一次,遇到两个维度权衡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一个维度,再确定另一个维度。
如果两个维度一起考虑一定会顾此失彼。
对于本题相信大家困惑的点是先确定k还是先确定h呢,也就是究竟先按h排序呢,还是先按照k排序呢?
如果按照k来从小到大排序,排完之后,会发现k的排列并不符合条件,身高也不符合条件,两个维度哪一个都没确定下来。
那么按照身高h来排序呢,身高一定是从大到小排(身高相同的话则k小的站前面),让高个子在前面。
此时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维度了,就是身高,前面的节点一定都比本节点高!
那么只需要按照k为下标重新插入队列就可以了,为什么呢?
以图中{5,2} 为例:
按照身高排序之后,优先按身高高的people的k来插入,后序插入节点也不会影响前面已经插入的节点,最终按照k的规则完成了队列。
所以在按照身高从大到小排序后:
局部最优:优先按身高高的people的k来插入。插入操作过后的people满足队列属性
全局最优:最后都做完插入操作,整个队列满足题目队列属性
局部最优可推出全局最优,找不出反例,那就试试贪心。
一些同学可能也会疑惑,你怎么知道局部最优就可以推出全局最优呢? 有数学证明么?
在贪心系列开篇词关于贪心算法,你该了解这些!中,我已经讲过了这个问题了。
刷题或者面试的时候,手动模拟一下感觉可以局部最优推出整体最优,而且想不到反例,那么就试一试贪心,至于严格的数学证明,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如果没有读过关于贪心算法,你该了解这些!的同学建议读一下,相信对贪心就有初步的了解了。
回归本题,整个插入过程如下:
排序完的people: [[7,0], [7,1], [6,1], [5,0], [5,2],[4,4]]
插入的过程:
- 插入[7,0]:[[7,0]]
- 插入[7,1]:[[7,0],[7,1]]
- 插入[6,1]:[[7,0],[6,1],[7,1]]
- 插入[5,0]:[[5,0],[7,0],[6,1],[7,1]]
- 插入[5,2]:[[5,0],[7,0],[5,2],[6,1],[7,1]]
- 插入[4,4]:[[5,0],[7,0],[5,2],[6,1],[4,4],[7,1]]
此时就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了重新排列。
C++代码如下:
// 版本一
class Solution {
public:
static bool cmp(const vector<int>& a, const vector<int>& b) {
if (a[0] == b[0]) return a[1] < b[1];
return a[0] > b[0];
}
vector<vector<int>> reconstructQueue(vector<vector<int>>& people) {
sort (people.begin(), people.end(), cmp);
vector<vector<int>> que;
for (int i = 0; i < people.size(); i++) {
int position = people[i][1];
que.insert(que.begin() + position, people[i]);
}
return que;
}
};
- 时间复杂度:O(nlog n + n^2)
- 空间复杂度:O(n)
但使用vector是非常费时的,C++中vector(可以理解是一个动态数组,底层是普通数组实现的)如果插入元素大于预先普通数组大小,vector底部会有一个扩容的操作,即申请两倍于原先普通数组的大小,然后把数据拷贝到另一个更大的数组上。
所以使用vector(动态数组)来insert,是费时的,插入再拷贝的话,单纯一个插入的操作就是O(n^2)了,甚至可能拷贝好几次,就不止O(n^2)了。
改成链表之后,C++代码如下:
// 版本二
class Solution {
public:
// 身高从大到小排(身高相同k小的站前面)
static bool cmp(const vector<int>& a, const vector<int>& b) {
if (a[0] == b[0]) return a[1] < b[1];
return a[0] > b[0];
}
vector<vector<int>> reconstructQueue(vector<vector<int>>& people) {
sort (people.begin(), people.end(), cmp);
list<vector<int>> que; // list底层是链表实现,插入效率比vector高的多
for (int i = 0; i < people.size(); i++) {
int position = people[i][1]; // 插入到下标为position的位置
std::list<vector<int>>::iterator it = que.begin();
while (position--) { // 寻找在插入位置
it++;
}
que.insert(it, people[i]);
}
return vector<vector<int>>(que.begin(), que.end());
}
};
- 时间复杂度:O(nlog n + n^2)
- 空间复杂度:O(n)
大家可以把两个版本的代码提交一下试试,就可以发现其差别了!
关于本题使用数组还是使用链表的性能差异,我在贪心算法:根据身高重建队列(续集)中详细讲解了一波
关于出现两个维度一起考虑的情况,我们已经做过两道题目了,另一道就是135. 分发糖果。
其技巧都是确定一边然后贪心另一边,两边一起考虑,就会顾此失彼。
这道题目可以说比135. 分发糖果难不少,其贪心的策略也是比较巧妙。
最后我给出了两个版本的代码,可以明显看是使用C++中的list(底层链表实现)比vector(数组)效率高得多。
对使用某一种语言容器的使用,特性的选择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效率。
所以很多人都说写算法题用什么语言都可以,主要体现在算法思维上,其实我是同意的但也不同意。
对于看别人题解的同学,题解用什么语言其实影响不大,只要题解把所使用语言特性优化的点讲出来,大家都可以看懂,并使用自己语言的时候注意一下。
对于写题解的同学,刷题用什么语言影响就非常大,如果自己语言没有学好而强调算法和编程语言没关系,其实是会误伤别人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统一使用C++写题解的原因,其实用其他语言java、python、php、go啥的,我也能写,我的Github上也有用这些语言写的小项目,但写题解的话,我就不能保证把语言特性这块讲清楚,所以我始终坚持使用最熟悉的C++写题解。
而且我在写题解的时候涉及语言特性,一般都会后面加上括号说明一下。没办法,认真负责就是我,哈哈。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reconstructQueue(int[][] people) {
// 身高从大到小排(身高相同k小的站前面)
Arrays.sort(people, (a, b) -> {
if (a[0] == b[0]) return a[1] - b[1];
return b[0] - a[0];
});
LinkedList<int[]> que = new LinkedList<>();
for (int[] p : people) {
que.add(p[1],p);
}
return que.toArray(new int[people.length][]);
}
}
class Solution:
def reconstructQueue(self, people: List[List[int]]) -> List[List[int]]:
# 先按照h维度的身高顺序从高到低排序。确定第一个维度
# lambda返回的是一个元组:当-x[0](维度h)相同时,再根据x[1](维度k)从小到大排序
people.sort(key=lambda x: (-x[0], x[1]))
que = []
# 根据每个元素的第二个维度k,贪心算法,进行插入
# people已经排序过了:同一高度时k值小的排前面。
for p in people:
que.insert(p[1], p)
return que
func reconstructQueue(people [][]int) [][]int {
// 先将身高从大到小排序,确定最大个子的相对位置
sort.Slice(people, func(i, j int) bool {
if people[i][0] == people[j][0] {
return people[i][1] < people[j][1] // 当身高相同时,将K按照从小到大排序
}
return people[i][0] > people[j][0] // 身高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来排
})
// 再按照K进行插入排序,优先插入K小的
for i, p := range people {
copy(people[p[1]+1 : i+1], people[p[1] : i+1]) // 空出一个位置
people[p[1]] = p
}
return people
}
// 链表实现
func reconstructQueue(people [][]int) [][]int {
sort.Slice(people,func (i,j int) bool {
if people[i][0] == people[j][0] {
return people[i][1] < people[j][1] //当身高相同时,将K按照从小到大排序
}
return people[i][0] > people[j][0]
})
l := list.New() //创建链表
for i:=0; i < len(people); i++ {
position := people[i][1]
mark := l.PushBack(people[i]) //插入元素
e := l.Front()
for position != 0 { //获取相对位置
position--
e = e.Next()
}
l.MoveBefore(mark, e) //移动位置
}
res := [][]int{}
for e := l.Front(); e != nil; e = e.Next() {
res = append(res, e.Value.([]int))
}
return res
}
var reconstructQueue = function(people) {
let queue = []
people.sort((a, b ) => {
if(b[0] !== a[0]) {
return b[0] - a[0]
} else {
return a[1] - b[1]
}
})
for(let i = 0; i < people.length; i++) {
queue.splice(people[i][1], 0, people[i])
}
return queue
};
impl Solution {
pub fn reconstruct_queue(people: Vec<Vec<i32>>) -> Vec<Vec<i32>> {
let mut people = people;
people.sort_by(|a, b| {
if a[0] == b[0] { return a[1].cmp(&b[1]); }
b[0].cmp(&a[0])
});
let mut que: Vec<Vec<i32>> = Vec::new();
que.push(people[0].clone());
for i in 1..people.len() {
let position = people[i][1];
que.insert(position as usize, people[i].clone());
}
que
}
}
int cmp(const void *p1, const void *p2) {
int *pp1 = *(int**)p1;
int *pp2 = *(int**)p2;
// 若身高相同,则按照k从小到大排列
// 若身高不同,按身高从大到小排列
return pp1[0] == pp2[0] ? pp1[1] - pp2[1] : pp2[0] - pp1[0];
}
// 将start与end中间的元素都后移一位
// start为将要新插入元素的位置
void moveBack(int **people, int peopleSize, int start, int end) {
int i;
for(i = end; i > start; i--) {
people[i] = people[i-1];
}
}
int** reconstructQueue(int** people, int peopleSize, int* peopleColSize, int* returnSize, int** returnColumnSizes){
int i;
// 将people按身高从大到小排列(若身高相同,按k从小到大排列)
qsort(people, peopleSize, sizeof(int*), cmp);
for(i = 0; i < peopleSize; ++i) {
// people[i]要插入的位置
int position = people[i][1];
int *temp = people[i];
// 将position到i中间的元素后移一位
// 注:因为已经排好序,position不会比i大。(举例:排序后people最后一位元素最小,其可能的k最大值为peopleSize-2,小于此时的i)
moveBack(people, peopleSize, position, i);
// 将temp放置到position处
people[position] = temp;
}
// 设置返回二维数组的大小以及里面每个一维数组的长度
*returnSize = peopleSize;
*returnColumnSizes = (int*)malloc(sizeof(int) * peopleSize);
for(i = 0; i < peopleSize; ++i) {
(*returnColumnSizes)[i] = 2;
}
return people;
}
function reconstructQueue(people: number[][]): number[][] {
people.sort((a, b) => {
if (a[0] === b[0]) return a[1] - b[1];
return b[0] - a[0];
});
const resArr: number[][] = [];
for (let i = 0, length = people.length; i < length; i++) {
resArr.splice(people[i][1], 0, people[i]);
}
return resArr;
};
object Solution {
import scala.collection.mutable
def reconstructQueue(people: Array[Array[Int]]): Array[Array[Int]] = {
val person = people.sortWith((a, b) => {
if (a(0) == b(0)) a(1) < b(1)
else a(0) > b(0)
})
var que = mutable.ArrayBuffer[Array[Int]]()
for (per <- person) {
que.insert(per(1), per)
}
que.toArr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