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課時,筆記需要有組織性和完整性,以便後續複習和學習。
做上課筆記,很多人糾結的重點在於可能是要專心聽還是專心記。要用筆記、打字記還是拍照記?
但我認為重點都不是以上。而是要先釐清課程的格式。
一般來說,市售課程分兩種,一種是概念聽講型、一種是流程操作型。
� 聽講型的課程是上課時,老師說你聽
� 實做型的課程是上課時,老師示範你操作
這兩種課程的上課筆記操作方法,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聽講型課程,比較常見的情形是演講或者理論課。
但坦白說上這種課時,非常賭運氣。有的老師一次就能吸住學生注意力一兩個小時,讓學生直到下課都還依依不捨離開。有些老師,剛開場五分鐘學生想放空逃離,或者直接去找周公。
若是遇到後者的情形,真的會非常倒楣,爛老師東拉西扯,自己又無法離場,甚至還得聚精會神,想辦法從裡面找到點乾貨,來對得起當初自己交的學費。
但無論老師本身能力如何,上課做筆記本身就是一件挑戰度相當高的事情。
因為老師提供的信息是通過聲音傳遞的,你必須先將聲音轉化為腦電波,並過濾出需要記錄的內容或者你自己的想法。
而且你無法快速跳過每一秒的聲音。
這也是為什麼上課會讓人感到疲憊的原因,無論是否做筆記,都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做筆記,降低做筆記的成本。
在上這種聽講課時,我建議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開錄音筆。
第一個好處:資訊不會漏接,而且下課時,甚至就能拿到聽譯服務的逐字稿進行複習。
第二個好處:當自己知道無論如何都有錄音筆音檔墊底時,大腦就不會那麼緊張,害怕漏接了什麼資訊,而在一開始就消耗了不必要多的注意力與能量在紀錄(Record)資訊之上。我們可以可以將大部分的能量分配給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與捕捉洞見)。
老師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有些老師只是擅長表達自己的經驗,但實際上他們的授課內容可能雜亂無章,甚至會浪費很多時間。
然而,高效的老師會為他們的授課內容建立一個清晰的結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識。
我建議在上課時,不論老師的教學能力如何,都可以花一些時間觀察老師的授課結構。因為一旦你瞭解這堂課的結構,你就可以像有進度條一樣上課了。
這樣的觀察讓你能夠專注於你感興趣的議題,同時放棄你不感興趣的議題,從而節省精力。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提高你的學習效率,並且讓你更容易記住所學的知識。
聽講課讓人感到疲勞的原因是聽課者不知道講課者的教學目標,只能被動地聽取講課者提供的信息並搜索答案。
聽課者預設所有的資訊都應該是重要的,因此花費了大量時間解碼每一段資訊。但最後80%的資訊都是不重要的,能量都被浪費掉了。如果講師沒有講授技巧或者沒有重點,那麼這堂課的學習效果將非常差甚至等於零。
所以換個角度,如果我們上課前先準備一些自己原本就很感興趣的問題,專心在這堂課裡找答案呢?
有了這些問題,再加上觀察結構。我們就等於開了濾鏡模式,等於所有內容都可以放掉,等到出現自己覺得相關的關鍵內容時,再專注即可。
這樣的心態與方法,就不會讓自己在上課時非常累,甚至反而最後甚至會產生「這門課非常棒,我想知道的都得到了解答」。
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積極成果。
即使你錯過了某些部分,也可以通過後續的錄音聽譯和筆記來彌補。看文字和做筆記的好處是可以直接用眼睛搜索要找到的資訊,並隨時快進倒退,而不必從頭到尾重新聽一遍。
這樣你就可以專注於你感興趣的議題,而放棄你不感興趣的議題,從而節省精力。
這種主動式學習心態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還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使用這種方法,你就不需要只是機械地記錄老師講的內容,而可以專注於寫下自己對於所學知識的感想和發現。這樣的筆記方式能夠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學的內容,並且讓你在回顧筆記時更容易回想起當時的思考和感受。
這樣的筆記方式才是你上課真正想要得到的結果!
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
在上完這門課時,立刻找同學、直播、錄影講一遍這個課的 ORID。
ORID指的是:
ORID 是
- 我看見了什麼
- 我感覺到了什麼
- 我領悟了什麼
- 我決定去做什麼
為什麼「立刻重述」這件事情這麼重要呢?
這是因為在上課之後,我們剛剛得到一些資訊。這些資訊,在我們的大腦中,還僅是一些零散的想法與線索而已。
而經過當場講述這個方法,可以立刻在腦子裡面粗略建構一段用自己觀點表達的「完整新記憶」。
這才是能讓大腦真正產生有效索引的方法。因為大腦本身,只會紀錄
- 有具體結構的資訊
- 與我有關的資訊
否則過了幾天,不管當下自己抄了什麼,記錄的多詳細,當天沒有經過這樣一輪的索引創建,大腦一樣會把這些「影像」沖刷的乾乾淨淨。畢竟人類內建的「行車記錄器」硬碟儲存空間有限。
這當中該注意的訣竅有幾個:
-
強烈建議在上課完的中午或晚上,立刻做一遍。記憶是有關於保存期限的。這個方法等於是立刻作保鮮處理,確保你的記憶能夠長期保存。
-
講述比書寫更有效。而且講述會在大腦中產生聲音記憶,這樣可以更好地記住內容。
-
講述的內容比書寫或打字輸出的內容更多。錄制下來後,又可以轉化為逐字稿,這樣你可以更詳細地回顧和總結課程內容。
-
在當周重新整理資料。口述只是記憶鞏固的第一步,將它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需要進一步的整理。在後續章節中,我們將深入討論整理的技巧,幫助你更好地整理和組織學習資料。
在參與實踐型課程時,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有效地做筆記:
-
錄製視頻或拍攝照片:如果允許的話,使用相機或錄影機記錄老師的每一個步驟。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在實踐型課程中,程序性知識的步驟順序非常重要。這樣你可以在需要時回顧和模仿老師的動作步驟。
-
問問題:如果你對老師示範的步驟或順序有疑問,可以在下課時詢問老師。這樣你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順序是這樣,以及一些細節的好處。你可以使用錄音設備記錄下老師的解釋,以便日後回顧。
-
進行練習:回家後,立即進行一遍的練習。這樣可以幫助你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練習過程中,你可以將自己的練習結果進行一次講述的 ORID(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Decisional)分析,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內容。
-
多次練習:在當周至少要做三遍的練習。這樣做的原因是,在學習程序性知識時,我們需要使用肌肉記憶而不是大腦記憶。通過多次練習,你可以更好地培養肌肉記憶,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更加熟練。
總之,實踐型課程需要採用不同的筆記方法,包括錄製視頻、問問題、進行練習和多次練習。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內容,並提高你的實踐能力。
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我们需要使用肌肉记忆而不是大脑记忆。
為什麼在本章我們要將「記錄」與「應用場景」各個分開講述。是因為很多人在學習筆記技巧時,認為使用一種筆記本格式或一套筆記軟件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是在上課中,筆記也可以分為聽講型和實踐型,側重點也不同。因此,對於接下來的四個場景,我們將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
透過上課例子,我們希望向大家展示筆記技巧並不僅僅是暴力記憶和整理這麼簡單。然而,將其分為不同的場景並不是為了讓筆記技巧變得更加複雜,而是反而要讓筆記流程更輕便、結果更有效。
我想要強調的是,要做到有效的筆記,不是通過用大量的粗暴記錄和整理來消耗人體能量。
要做到高效的筆記,我們需要先思考,我們做筆記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然後,利用人類天生的機制和現代科技,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