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Signed-off-by: ChenYing Kuo <[email protected]>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69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69 @@ | ||
--- | ||
title: 筆記:自己的外部大腦 | ||
date: 2024-11-03 20:08:34 | ||
categories: | ||
- 個人體悟 | ||
tags: | ||
--- | ||
對人類來說,紀錄筆記可能真的是不得不做的必要之惡。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善於記憶東西,而為了讓自己更容易找出過去某個時間點的知識,我們需要有個外部系統來輔助,這也就是所謂的筆記。 | ||
|
||
以下我會針對筆記的型態和架構簡單提出自己思考,另外也分享我對一些常見問題的看法。 | ||
|
||
## 筆記型態 | ||
|
||
人類最一開始筆記都是以手寫為主,然而隨著科技軟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筆記軟體被提出來,讓我們更容易且快速地紀錄想法。然而也因為軟體迭代速度實在太快了,從最早的 Onenote 以及 Evernote,到後來的 Notion,以及現在比較流行的 Hetabase 和 Obsidian,筆記方法和型態都有十足的演化。現在對我們而言,找到筆記軟體並不是問題,而是在這麼多各有特點的軟體之中如何挑出最適合我們的。 | ||
|
||
對我而言,挑選筆記軟體有幾個要求: | ||
|
||
1. 該筆記軟體要能夠匯出匯入筆記。相信人類的能力在未來絕對會提出比現在更好的軟體,如果我們沒辦法輕易匯出,那只能被該軟體綁住了。 | ||
2. 筆記的格式要是最簡單、最通用的,因為內容永遠比美觀重要。我會選擇支援 Markdown 格式的軟體。雖然它有很多限制,但是卻是大部份筆記軟體都有支援的格式。 | ||
3. 該軟體必需是很多人使用的,也就是有廣泛的社群使用者。這樣遇到問題也才比較有可能被修復。 | ||
|
||
我實際上的使用是 Obsidian,然後搭配雲端硬碟同步。不過由於筆記都是 Markdown 格式,所以其實甚至可以直接用 VSCode 來開啟並修改。這樣的彈性讓我不用擔心 Obsidian 這套軟體哪天會有問題,筆記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其實這也是我的慘痛經驗,因為種種原因,過去切換至少 3-4 次筆記軟體,然而每次的轉移都讓我痛不欲生,不少資料也在轉換過程中遺失了。筆記的功能和格式越簡單越不容易出錯,對我們而言花俏不是筆記存在的目的。 | ||
|
||
不過實際應用上,我其實也不是全部都用 Obsidian,畢竟在快速紀錄和追蹤事項上,並不是那麼的方便。如果突然有靈感或是有待辦事項,我會使用 Google Keep 快速記起來,這在手機上也比較好用。而如果是要追蹤某件事情而需要使用列表時,線上 Excel 相對來說更加易用。甚至有時候很常用的知識或是比較重要的提醒事項,我會紀錄在實體筆記本,更方便翻閱。但是除此之外的所有筆記我會儘可能集中在 Obsidian,方便未來的自己查閱以及整理知識庫。 | ||
|
||
## 筆記架構 | ||
|
||
筆記架構非常的重要,這個關乎我們如何快速找到想要找的知識。不然有時候明明記得自己有記相關筆記,但卻一直找不到。尋找的方法如果是用筆記軟體的話,大部分都有支援全域搜尋。不過我個人更喜歡的是用階層式資料夾來分類,可以把相關的筆記集中在一起,尋找的時候按照階層點開即可。當然,我也會適度搭配 tag 使用,然而有時候會發現維護所有筆記的 tag 其實也不是容易的事項。例如要讓 tag 有用處的話,當有個新的分類要加入,可能還需要為以前的筆記加上該分類,這個工程有時候也挺浩大的。 | ||
|
||
另外,要有筆記可以跟我們一起成長的概念。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份會不斷產生變化,從學生、成家立業、到成為父母,所關注的知識有所不同,常翻閱的內容也有極大的變化。學生時代可能是考試會考的重點,出社會工作則是專業知識的增長,成為父母後有可能是養育的方法。或許有時會覺得過去的知識可能沒有再回顧的價值,不過我的想法是這也是我們成長的痕跡,一方面是可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另外一方面很難說哪天會需要再用到。基於如上的理由,在設計筆記架構的時候,我會以一生的角度來歸檔自己當下筆記的定位,當目前角色結束時,筆記系統也有個地方可以封存這些紀錄。 | ||
|
||
以下是我的筆記架構,特別注意的是我會在每個分類前加上數字,這樣方便按照我喜歡的順序排序。 | ||
|
||
• 100.工作:紀錄自己當前最常用的事物,例如工作上的專業知識。 | ||
• 200.個人:包括蒐藏的名言佳句、旅遊心得、創作等等個人的內容。 | ||
• 300.學習:各個方面的學習筆記,甚至當角色轉換時,也可以把工作的筆記放進這裡。 | ||
• 500.筆記:存放自己讀書、聽演講的筆記和心得。 | ||
• 800.規劃:對各方面的自我規劃,理財、職涯、健康等等。 | ||
• 900.日記:每日的紀錄和反省。 | ||
|
||
每個分類底下可以再加上你的子分類,舉例來說,學習底下你可以有 `310.語言`,再下面還能分成 `311.英文` 或 `312.日文` 等等。總之找出適合自己的分類方式就好,這是很需要個人化設計的。 | ||
|
||
## 常見問題 | ||
|
||
分享一些我對做筆記常見問題的看法: | ||
|
||
* 什麼樣的內容該紀錄到筆記裡面? | ||
|
||
記住筆記的目的,它是我們的第二大腦,所以只需要充當提起我們記憶的角色即可。我們並不需要完完整整把紀錄對象的一字一句都紀錄到筆記內,而是要專注在怎麼樣的紀錄可以幫助回憶起當初的內容,以及自身當時的看法。有些內容,就像是網路可以輕易查到的資源,就沒必要紀錄到筆記之中了,或許紀錄自己要查詢什麼都還比內容本身還重要。 | ||
|
||
通常我還會思考這個筆記未來會怎麼去用它,要用自己容易使用的方式來紀錄。舉例來說,有時會紀錄跟技術相關的筆記,然而某個概念現在雖然已經理解,但很肯定幾個月之後的自己一定會忘記,這時我可能會從完整的筆記中特別提出幾個幫助回憶的核心概念,加速未來重新理解該概念。 | ||
|
||
* 市面上流行的筆記方法一直不斷有變化,例如心智圖筆記法、子彈筆記法、卡片盒筆記之類的,該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 | ||
|
||
筆記永遠只是輔助功能,只是個工具而已,過度琢磨並不會帶來價值。我認為,人真正的核心價值是自身的思考,而不是紀錄的工具。選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就好,因為永遠會有新的作法出現。我們隨時可以看看其他人應用的工具,找出其優點並適當融入自己的方法,但沒必要他人說這個方法好就一定要把自己過去的筆記全部轉換成新的方法。 | ||
|
||
* 過時用不到的筆記該怎麼處理或者封存? | ||
|
||
基本上我會鼓勵把過去的紀錄都留下來,特別是當筆記都電子化的時候,其實也沒差那一點儲存空間了。封存的方式怎麼做都可以,只要知道自己要用的時候怎麼找到就好。如果是同一類型的資料可以就直接存在某個分類底下就好,而至於某些會不斷更新的內容,例如職涯的規劃,我會特別用日期區分,而不是把舊的規劃內容直接覆蓋,畢竟這也是自己當初的思考痕跡。 | ||
|
||
其實我會強調留下思考痕跡的原因除了可以讓自己回顧以外,隨著 AI 的發展未來可能也會有屬於自己的 AI agent 可以透過過去的紀錄來認識自己。特別如果你有在紀錄時留下屬於自己的想法、為何受到觸動,而不是單純複製貼上的時候。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會不會哪天會派上用場。 | ||
|
||
* 別人的筆記是否對自己有幫助? | ||
|
||
對我而言,別人的筆記其實參考價值不大。大多數人的筆記都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存在,而是為了幫助自己思考。也許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筆記中理解他思考的脈落,然而卻無法像當事人一樣的思考。思考是很個人化的事情,看同本書、聽同場演講,人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沒有人可以幫我們去經歷和理解。除非那個人作筆記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其他人看,不然我不認為可以有太大幫助。 | ||
|
||
## 總結 | ||
|
||
筆記只是輔助,但是卻也不可或缺。找出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是非常值得的投資,會幫助思考並且讓生活更容易被掌握。以我的經驗來說,筆記確實讓我感到生活工作各個方面都更加可控,不過也要記得過猶不及,花太多時間在筆記上反而會阻礙了我們發揮創意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