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表格中,黑色爲注音符號,黃色爲吳拼轉寫,藍色爲國際音標擬音,下方漢字爲例字。
[1] 《鄞縣通志》聲母表中單列了聲母 y,現在一般分析爲聲母 gh + 韻母 i。按照吳拼規則,聲母 gh 接 i/iu 或 i/iu 介音時,需簡寫爲 y,故無論是否單列,轉寫後的拼法沒有區別。
[2] 「ㄝ」韻僅包含入聲,僅轄「該遠指」一字。「ㄝ」韻入聲與「ㄧ」韻入聲無對立。「該遠指」字註音有混作「ㄧ」韻入聲的情況。如p. 2673 及 p. 2744 註爲「ㄝ」韻入聲,而 p. 2920 則註音爲「ㄧ」韻入聲。故而在轉寫爲吳拼時統一用「iq」表示。
[3] 韻母「宀」與「ㄧ宀」無對立,k 組聲母僅接「宀」韻,其他聲母僅接「ㄧ宀」韻。但在正文詞表中,k 組聲母接「宀」韻時,偶爾也註音作「ㄧ宀」韻。如 p. 2684 「趕」字列在「宀」韻中,而 p. 2816,「狗」字註音「讀若趕(ㄍㄧ宀)」。兩韻的不同吳拼轉寫較難設計,故而在轉寫時統一用「ien」表示。
[4] 《鄞縣通志》韻母表中沒有自成音節的韻母 [m̩]。但無論是《The Ningpo Syllabary》還是《現代吳語的研究》中的寧波音系,都存在韻母 [m̩],所以推斷《鄞縣通志》當時的寧波話也存在韻母 [m̩]。《鄞縣通志》中將該韻的代表字「嘸」(原書寫作「無」)註音爲「mhu」,即分析爲聲母 mh 加韻母 u,但其實際音值應當是 [m̩]。
[5] 書中 p. 2666 註「鄞之方音凡濁音之字上聲與去聲殊鮮區別」。可見在當時的口音中,陽上與陽去可能已經趨於合流。